[011 交換日記:我們是怎麼樣變成媽媽的?]
蔚昀
十年前的你,曾經想過自己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嗎?今早趁著老公陪兒子吃早餐,我嘴裡咬著吐司,趁空吸地板、收拾家裡,突然間心裡冒出了「媽媽真命苦」這個詞,我不是故意的,但那時候我覺得好累,只是多一個孩子,家事卻無性生殖成十倍,每天至少掃一次地板,才放心讓還是「半爬蟲類」的兒子在地上打滾玩耍;吃完早餐就開始想午餐內容,傍晚又滿腦子思考晚餐菜單,為了兼顧效率與美味,這幾天我們家餐桌出現了高麗菜蛋炒飯、紅蘿蔔馬鈴薯燴飯、炒米粉、台式炒麵,還有中規中矩的三菜一湯。
我並不討厭做家事或煮飯,也敢保證我老公絕對稱得上好爸爸、好丈夫,家事他包辦一半以上,下班、週末都在陪小孩,但有時還是會生氣,例如老公愛問我,孩子該穿哪一件衣服?那件衣服放在哪裡?孩子早餐吃什麼?晚餐吃什麼?點心吃什麼?我勉強忍了幾次,最後終於忍不住回:「不要再問了!你不能自己判斷嗎?」而且即使我回答了一百次,他還是會問我一百零一次!因為那件事不是他「擅長」的事,所以腦袋無法記憶。
這讓我想到生孩子前,因為報社工作比較忙碌,每天上班前我會先洗切好蔬菜,老公下班後可以接手煮飯,靠著電話教學與網路食譜,炒菜煎蛋還難不了他。親戚知道了,一邊讚嘆這好男人不可多得,一邊說:「沒辦法,你工作比較忙嘛,他幫忙也是應該的,夫妻就是要互相。」
這句無心之語一直梗在我心頭,「他幫忙也是應該的」?我從來不覺得是誰幫忙誰,這是我們兩人的家啊!坦白說,在你我生活的這個年代,我們和班上男同學受一樣的教育,讀大學、考研究所,和男同事負擔一樣的工作量,我騎車、也開車,賺錢繳房貸,我和許多現代女性一樣,以和男性一樣的條件與資源扶養長大,那其中不一定會包括家事教育(家事學習)。
我沒特意學習做家事,只是憑藉著過去在家中生活的印象,盡所能在自己的家庭中複製,不求完美,但至少要讓自己滿意。幾年下來,我知道哪種折衣服方式,能把衣櫃塞得剛剛好;如何同時使用電鍋、烤箱、瓦斯爐在半小時內端出三菜一湯;吸塵器無法清理的某些角落,一定要用掃把才能徹底清潔。我只是去做,比較常做,但不代表應該是我要去做。
女人沒有理所當然比較會作家事,就算成為媽媽,這件事也不會改變,如果我真的做得不錯,也是因為我在意生活裡這些枝微末節。
要拔除這種性別刻板的觀念,到底有多困難?讓我跟你分享一段話:「簡潔時尚的中性設計,容易搭配居家裝潢,小男生玩扮家家酒,小女生玩停車場也不彆扭」這是最近某位擁有20多萬粉絲的部落客開玩具團購時寫出來的推薦文,這段話讓我忍不住怒火上心頭,到底小男生玩扮家家酒、小女生玩車子哪裡彆扭?是爸媽彆扭還是孩子彆扭?到底是誰在羞羞臉?
從懷孕以來,我就不斷被問胎兒性別,可是尿布、奶粉、奶瓶都沒分男用女用啊!若論購衣參考,哪位女性的衣櫃裡沒有藍色、黑色、咖啡色衣服,可是帶著兒子的我,總是被引導離開充滿花朵的粉色系衣櫃,走向另一排被藍色、黑色佔領的櫃子。
或許孩子對某些玩具的偏好,的確與性別有些關連,但爸媽的任務之一,不就是將整個世界盡量呈現在孩子眼前。你知道嗎?只要小男孩拿著車子玩,就會立刻有人說:「男孩子就是男孩子。」當女孩子跳上跳下、到處跑時,會被提醒:「怎麼像男孩子一樣粗魯調皮?靜靜才像女孩子。」明明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,玩什麼都不彆扭,他們從不彆扭,是成人在彆扭。
我的兒子皮膚白嫩,穿粉紅色、紅色特別好看,常有人提醒:「這樣好像女孩子喔!」我總是輕鬆回應:「穿粉紅色氣色比較好。」或「這件衣服就是紅色才好看。」家人也很少干涉我給兒子穿什麼衣服。但有朋友告訴我,她的丈夫就是無法接受兒子穿粉紅色的衣服,雖然身為主要照顧者的媽媽也是衣著決定者,但畢竟有些長輩觀念非常傳統,自己若太過堅持,反而會引起長輩不快,造成家人困擾,所以她不再強力執行「性別平等」,而是慢慢得去靠近平衡點,畢竟溫暖的太陽比寒冷的北風更好。
另一位擔任國小老師的朋友也跟我分享了「真實世界」,十多年前她就常聽到同事討論生男生女話題,大家總把「女兒就是生來疼的」、「生女兒可以好好打扮」這兩句話掛在嘴上,她曾忍不住問:「難道兒子不是生來疼的?兒子就不可以打扮嗎?」她得到的回答是,「那不一樣。」現在她所教導的學生,父母多是六年級後段班、七年級前段班,但這些狀況依舊沒有改變。
她發現,性別刻板印象是自小開始塑型,一年級的孩子大多已根深蒂固了,要花很多很多時間和孩子討論,才能有一點改變,了解男女生其實沒什麼不同。聽起來很辛苦吧?但她說: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不彆扭的面對孩子的獨特性,如果原本是二分法的人願意嘗試改變,我覺得我們可以給他們一點鼓勵。」
這段話點醒了我,下次店員向我推銷時,我會告訴他,兒子穿什麼顏色都很適合,當長輩朋友要送玩具時,我會請他們多樣化的選擇,讓兒子有機會全面探索這個世界。兒子會跟著我一起做家事,陪著我煮飯,而那些時候,爸爸通常也會在我們的身邊,因為家事是全家人的事。
期待所有美麗的顏色與好玩的玩具,都能還給所有的孩子,無論男孩女孩,都能被爸媽竭盡心力的愛著。
淑婷寫於剛幫兒子整理好滿桌玩具的深夜